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

初识日本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了解就象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一样缺少,这两种了解基本上都达到文盲的水平。

《菊与刀》虽然不能说准确地揭示了日本,其中文译本的很多文字也让人颇感费解,但确于某种程度上是探寻日本民族性之深刻内涵的努力。对于了解日本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我们年轻的一代对日本的态度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在许多时候被不太公正地冠以仇日和愤青的帽子;另一类持冷漠的态度,即并无特意地表达憎恶或者喜欢日本的意思,他们看日片,对愤青们的表达也不置可否。喜欢日本的人或许有相当一部分,但从舆论上来看,这部分没有成为主流。说他们喜欢日本,不如说他们对流行的日本文化很新奇而模仿。当然这种兴趣多少停留在形式上,并无深入了解的迹象。无论属于上述何种,都严重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事实上,日本的很多现象让我们颇感困惑。譬如,对于侵略战争及其暴行死不认帐的坚定决心,在我们看来简直到了死皮赖脸的无赖境地。再譬如,日本男 人下班后可以光明正大地游历于声色场所,做妻子的不仅不提出离婚之要求,居然还要为此埋单(《菊与刀》所描述的该情况大约应该是在明仁天皇时期,至于当代 日本这方面的情况,笔者不得而知)。还有,在斯斯文文、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在我们看来,所蕴藏的近乎变态的暴戾和歇斯底里,简直是两个对立的极端。再有, 对性的奇特态度和取向(慰安妇虽然类似于军妓,但其待遇却比军妓更加的非人道;南京大屠杀期间,3周之内,日本军队强暴中国妇女多达近4万起,这种大规模地、公开地、持续地凌辱妇女的行为在日本军人中没有丝毫的顾忌和道德障碍),在我们看来简直与野兽无异,而慈悲为怀的佛教却一度是国教。我们虽然对此颇感 义愤,但却缺少对这些奇怪行为的根源的探究。

从《菊与刀》的介绍来看,日本与吾国有很多类似之处,譬如佛教、礼仪廉耻、面子、语言、婚嫁等等。但本质上,日本与吾国民之本性及信仰存在根本的分裂。其源头应该在于民族诞生及其成长的自然地理环境。

日本多山,田少。自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频乃。历史上,这狭窄的弹丸之地竟出现过几十个大名同时割据的局面,史称下克上的战国时代。严苛的生存环境,决定了这个民族敏感和缺乏安全感的基本个性。这个基本个性注定了其以后的社会结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伦理规范。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