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星期六

印度史简纲 3

8. 公元300年,印度进入了笈多(Gupta)王朝,它的创始人罗摩的生平不详,但这个王朝确是印度的黄金时代。公元400年,印度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冶铁技术,能用6千公斤的纯铁锻造35英尺高的铁柱,即今天德里的钱德拉铁柱;印度还有先进的数学,他们发明了数字0;公元500年,印度科学家阿雅巴它(Aryabhatta)通过观测证明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他还提出了Pi的概念,他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与今天的计算值(24900英里)几乎一致。

9.公元900年,笈多王朝覆灭,Cholan王朝继承了印度文明的衣钵,但其领地只在印度南部及印度洋上的小岛。笈多王朝信封罗摩神(Rama),而Cholan王朝则信奉湿婆(Shiva)。与我们对一般印度人的映像不同,Cholan人喜欢用铜板记录历史。Cholan王族一直延续到近体那,他们在1947年失去权利,但王宫依旧。Cholan王朝统治南印度300年,他们甚至在爪哇、印尼都设立了殖民地;他们修建的水坝至今还在使用。

10. 公元1000年,来自阿富汗的伊斯兰帝国君王默罕默德.伽色尼(Mahmoud of Ghazni)占领了木耳坦(Multan,今天巴基斯坦境内),并以此为基地对印度北方进行了持续的劫掠。公元1192年,土耳其人也加入了入侵的队列,最终伊斯兰军队占据了印度北方,包括印度首都德里,从此他们自称德里苏丹。公元1525年,帖木儿帝国的末代皇帝Babur兵败于乌兹别克人,率领残部进入印度,以开伯尔为基地继续深入,他们实际上是突厥人,但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因此被成为莫卧儿人(即Moghul,蒙古人)。经过5次战争,1526年4月,Babur用架上战车的大炮轰击敌军的新战法,以五分之一的兵力战胜了德里苏丹,从此开启了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帝国——莫卧儿王朝。Babur死后,其子Humayun被其父亲征服的敌人流放,在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之时莫卧儿人的领地被局限在坎大哈、拉哈尔和德里周边。Humayun的儿子Akbar继承王位后,通过征战重新打败了爷爷的敌人。但他没有像以往的伊斯兰征服者那样试图彻底毁灭本地宗教。相反,Akbar大帝鼓励各种宗教和教派共存共荣,今天在印度还拥有大量信众的锡克教就是在16世纪Akbar大帝统治时期创立的,同期伊斯兰教也更加温和地在印度扩张。Akbar甚至邀请基督教在内的世界各大宗教领袖到印度讨论各种宗教的共同点,连伊丽莎白一世都写信给Akbar称赞他的仁慈宽厚。莫卧儿帝国进入了鼎盛,据说当时印度的GDP全球第一。Akbar大帝死后,其后裔骄奢淫逸,泰姬陵就是在那时建立的,在持续了330年的统治后,最后被英国殖民者灭亡。

2012年10月22日星期一

印度史简纲 2

5. 公元前500年,恒河流域兴起了一系列王国和城市。这一时期,智慧之士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绵延至今,影响了全世界,道德、伦理和人道的曙光第一次照进文明的核心。譬如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老庄、孔子、韩非子,以及印度的佛陀。从此,人们不再诚服于强权和暴力,而选择服从理性和道德。

Varanasi是恒河流域最著名的印度教圣城。印度教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生而不平等,且生生世世永不平等。这种观念的重要制度——种姓——至今仍然留在印度,成为印度文明抹不去的伤疤。2500年前,一位印度的王子Gautam开始质疑这样的制度,他旅行了6年走遍印度,追寻真理,最后来到菩提伽亚(Bodh Gaya),在这里他先后尝试了各种修行方法,包括苦行。最后,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有人要给他铸金身来护佑他的信徒,但佛说:菩提树给我遮风避雨,让我能思索真理,她也一定能为其他追寻真理之人提供庇护。

佛在菩提树下悟出了四圣谛,简单而言就是:人生存则本质是苦难,苦难由人对内心和外界的欲望所造成,从欲望中解脱是脱离苦难的唯一方法,而内心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解放。实践四圣谛的方法是八正道,包括尊重生灵、怜悯、真理和非暴力等。方法并不特别,但佛的目标却为这些普通的方法融入了无与伦比的伟大情操,他要让所有印度人民都从无尽的等级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获得新生,不受苦难。佛步行几千里,从Bodh Gaya来到Varanasi郊外的Sarnath(鹿野苑)。途中,他结识了最早的5位朋友和信徒。并在鹿野苑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他们,这就是佛史中所说的首次说法(转法轮,使真理之轮转动起来)。之后的45年,佛到处传道,开始了他与充满不平等的印度制度的抗争。最后,他来到Venunara Rajgir(王舍城)。当地的国王接受了他,将一座竹园赐于他讲法,并建造了伽蓝陀寺(Karanda Tank),每年佛外出传道后,都会再次回到这里。

佛教是一种纯道德的体系,同时却是无神论者。佛认为对神的崇拜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表现。这使得佛教在印度这个遍布无数神氏信仰的土地上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倒是在遥远的东方,被一群具有辩证思想的玄学家发扬光大。传说公元前486年,佛已经80岁了,他预感到即将过世,便开始向北旅行,想要回到故乡。当佛走到Kushinagar(拘尸纳迦)时,实在走不动了,就要圆寂,他向铁匠施舍了一些猪肉(佛其实是吃荤的),吃完就倒下了,弟子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他说:我的教义已经传布,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最后,圆寂之前,佛说:万物皆有一死,当勤奋努力。

6. 佛死后不久,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今天伊拉克的Gaugamela村发生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场战争,大约有15到20万人参战。这场战争毁灭了原来的超级大国,创造了一个新兴的世界帝国。亚历山大——当时只有25岁的马其顿王——打败了横跨欧亚、统治印度河流域的波斯皇帝大流士。然后,他继续东进,公元326年9月初,亚历山大进军到印度旁遮普邦的Amrista停下来。年轻的Chandragupta Maurya(旃陀罗笈多)参见了这位来自地中海的帝王,并被他的魅力折服。亚历山大死后,Chandragupta将西方人赶出了印度,进一步巩固了疆土,那时的边界已经和今天的印度相仿,印度进入了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孔雀王朝。公元前300年,希腊人出使印度,带回了对印度新都Petna的印象:广阔的地域上分部着118个民族,首都沿恒河绵延10英里,绕成一周22英里,国王的军队有40万人,3000头战象。Petna后来成为印度的7朝古都。正当旃陀罗处于人生顶峰时,却突然出家做了耆那教的教徒。他离开古都,来到Shravanabelgola山中修行。为什么旃陀罗会在鼎盛时出家?没有确切的记载。据传说,当时印度蔓延饥荒,旃陀罗求助于耆那教导师,很快就放弃王位出家希望通过追求真理求得解脱,最后在Shravanabelgola山洞中把自己饿死了。

不知道是因为家族的遗传,还是民族的传统,旃陀罗的孙子Ashoka(阿育王)最终也折服在佛教的教义下(虽然并未出家)。在一场杀死了10万人的战争中,阿育王突然觉悟,决心不再以武力统治国家,而只用信念来凝聚人心。他在全国各地竖起了舍利塔,在将法令刻在法轮之下,他说不仅要爱人,还要爱一切生命。发令规定不得随意屠杀一些动植物,这时世界上第一步设计动植物保护的法令,他还动用了类似警察的力量确保法令执行。发令还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非暴力的原则。后来,这一原则被现代印度国父甘地所奉行,印度独立后阿育王的法轮成为了印度国旗上的标识。阿育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奉行精神而非暴力统治的国家。

7. 孔雀王朝时期,一种新的造船技术从罗马传到印度阿拉伯海沿岸。人们先造船的外壳,用铆钉连接后便牢固异常,可经受海上的大风暴。然后,再搭建龙骨。凭借着,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便利,印度与罗马的商船建立了海上商路。罗马需要印度的香料,譬如Spice和Ginger,印度则需要黄金。

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汉朝的鼎盛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而汉武帝对匈奴的强硬政策,使得匈奴人大量西迁。大量西域国家则被匈奴人赶往更加要约的西方,其中有一支被中国人成为大月氏的民族,西迁到了阿富汗喀布尔,他们自称贵霜。大月氏的色伽王凭借对丝绸之路的控制,逐渐强大起来,他接受佛教为国教,同时对其他宗教也持宽容态度,并逐步向北印度扩张,定都白沙瓦,而后一直进入孟加拉湾,这就是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贵霜帝国。就这样,当时哈德良国王统治着西方的罗马,中国人统治着东方,而贵霜帝国则占据着世界中央。

印度史简纲 1

1. 1亿8千万年前,印度还只是古地中海中的一座岛,几千年来它一直向北漂移,5千万年前,它撞上了亚洲大陆,造就了世界屋脊。

2. 7到8万年前,原始人走出非洲,沿今天的阿拉伯海岸到达印度南端,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印度科学家在印度南端卡拉拉邦(Kerala)发现,由于南端地区重未受到入侵,因此当地的婆罗门还保留着口耳相传祷文的古老方式,这是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延续传统的方法,而祷文的含义依然是一个迷。

而最南端伸入印度洋的搬到泰米尔纳德(Tamil Nadu)邦,印度马杜赖(Madurai)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当地村民的DNA进行检测,这里依然保留着表兄妹婚媾的习俗,令一些古老的基因标记得以保留。研究结果令人震惊,所有村民都拥有M130基因,这证明他们的祖先都来自非洲。

3. 5500年前,随着农业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可以支持更多的人口,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印度历史上最早的城市群文明。

1921年,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旁遮普邦(Punjab)的Harappa小镇,英国和印度考古学家发现了哈拉帕(Harappa)古城,它位于印度河一条支流沿岸,巨大的城墙和错落有致的房基显式,这里曾居住着大量人口。而这只是当时印度河流域众多城市中的一座。当时,埃及正在建造金字塔。中国的轩辕黄帝即将第一次统一中国。

4900年到39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城市群发展到了鼎盛,考古学家称其为哈拉帕文明时期。根据考古发现的房屋和街道数量推测,仅哈拉帕城就居住着大约20万人。

1922年,人们在巴基斯坦南部沿海地区又发现了一座古代的超级都市Mohenjo-Daro,它沿河口而建,一直衍生到阿拉伯海,因商业而发达,它的商船经波斯湾到达阿拉伯,经营着象牙、柚木和青金石,堪称青铜器时代的Manhattan。现在,我们知道这2座城市都是一个大帝国的领地,帝国疆域从喜马拉雅山一直衍生到阿拉伯海,比今天的巴基斯坦还要大,有2000多座城市,500万人口,是当时的超级大国。

经过几个世纪,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消亡了,至今这还是一个迷。除了特殊的通商地理位置,印度河流域城市和人口的繁荣的根源却是得益于当地的气候,暖湿空气沿喜马拉雅山脉攀升时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于是形成了印度次大陆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带来了雨水,滋润了大地、河流和农田。丰富的物产使得人们有足够的剩余物资和劳动力从事商贸。然而,3500年前季风气候逐渐减弱,河流干涸或改道,最终导致了哈拉帕文明的消失。而人们则向东迁徙,进入今天的印度,恒河文明,曙光乍现。

4. 然而,恒河文明却与哈拉帕文明存在极大的不同,似乎哈拉帕文明根本没有影响过印度,这就是所谓印度文明中的断代。然而,3500年前的一种古老语言——梵文,也是今天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地几乎所有方言的祖先,却悄悄记录了这段被遗忘的故事。

1786年2月2日,亚洲学会创始人William Jones在学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讲,与之前的学者一样他发现梵语、拉丁语、希腊语、英语、威尔士语都很相像,譬如父亲一次,希腊语和拉丁语均是Pater,梵语是Pitar;母亲在希腊语中是Mater,拉丁语是Meter,梵语是Matar。而梵语中马的词根aszwa,与立陶宛语中马的词根完全一样,因此Jones推测,这些语言都来自同一祖先。黎具吠陀经(Rig Veda)——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至今还在婆罗门家族中口耳相颂。它用梵语写就,记录了北方一个好战部落的崛起,他们自称Aryans(亚利安人)。吠陀经为Jones的推断提供了一些线索。据其记载,亚利安人的神不起源于印度河流域,他们最重要的神是Indra(因陀罗),即雷神和雨神;他们饲养马,并使用四轮马车,而印度河流域没有马;另外他们曾经穿过阿富汗边境的Swat(也称为Suvastu)河和Kabul河向东迁徙,这是他们第一次向东迁徙。亚利安就是优雅的意思,也就是文明的、社会的。

根据吠陀经记载,亚利安人东迁后最早定居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在Kabul河流域作战,在Swat河放牧,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吠陀经说,亚利安人宗教仪式中常用一种叫Soma的圣酒,它用山中的植物酿造,这种植物没有叶子和果实,只有褐色的长枝条,味苦,捣碎后再进行蒸馏。而阿发汗的白沙瓦还有这种植物和酒出售。吠陀经还记载,适量食用Soma能让人反应敏捷,头脑清晰;但过量食用会头晕、恶心;现代科技证明,Soma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素。Soma无法在潮湿的平原生长,因此不是印度的植物。这是亚利安人非印度人的又一佐证。

吠陀经没有明确亚利安人的来源,但似乎暗示他们来自更遥远的西方,在阿富汗绵延不绝的山脉的另一边。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地处古丝绸之路,Gunur Tepe沙漠本是一处绿洲,与Harappa和Mohenjo-Daro在同一时期变得干旱。俄罗斯考古学家Victor Sarianidi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古老的遗迹,同时出土的有Soma、圣酒酒坛、祭坛,还有马和四轮马车,与吠陀经记载的非常类似。3000年前,这里有王宫,到处是寺庙,都属于Zoroastrian宗教——现在伊朗人祖先的信仰。而这很可能就是亚利安人向东迁移的一处落脚点。

许多学者认为,亚利安人发源于中亚腹地。9000年前,亚利安人的语言传到了土耳其,3000年前,传到伊拉克和印度。亚利安人在北印度河流域定居后,征服了当地人,发展了自己的文明。2000年前,亚利安氏族间为权利发生了战争,留下了梵文写就的《摩诃婆罗多》史诗,它是与荷马史诗同时代的杰作,都记录了因家族仇恨引发的战争。战争最终在俱卢之野(Kurushetra)结束。这是印度真实历史与神话时代的分水岭。《摩诃婆罗多》史诗记录了大约从公元前400年前到公元400年之间的印度故事。印度学者对其真实性一直都确信无疑。他们还为此寻找了一些证据,譬如史诗中记载的洪水的考古遗迹、出土的陶器、如今依然使用的地名等。虽然,现代印度人的基因中并未发现亚利安人的痕迹,之后三千年,又不断被外族入侵和统治,但亚利安人留下的信仰和传统却一直流传至今。

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已经不再为神话痴迷,而极其热衷于记录事实,甚至包括君王、大臣以及普通百姓的起居饮食和只言片语,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使得我们清除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缘起,但却缺少浪漫主义和创造的激情。而印度民族还不得不在历史的迷雾中追根溯源,探寻自己的根。


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

中日万历战争

这次中日争夺朝鲜控制权的战争蛮好看的,可以说是中日之间第一次国家间的全面交锋……

忽必烈那次勉强可以算一次中日冲突。但据国家地理频道说:日本单兵作战能力明显高于元朝部队,另外忽必烈的船只由于过于赶工期,结果营造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抗不住台风(本来正常建造的中国舰队是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可以抗击12级台风),就这样,称霸世界的蒙古军队在小小的日本列岛面前全军覆没,给小日本着实高兴了一下,一直到几百年后还念念不忘,成立了一支”神风敢死队“,试图再在最后时刻创造奇迹,打败新组建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当时大明朝是世界第一强国,经过郑和下西洋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势力远及印度洋和红海非洲沿岸,好像现在的美国,可以说综合国力远在相当于伊拉克的小日本之上。但是这场援朝战争却打了 七年才把日本人彻底赶出朝鲜,双方共计投入部队上百万人,耗费白银几千万两……可见,小日本比美国佬难对付多了……

丰臣秀吉吸取了统一日本的经验,大规模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火器和配套战术,而且经常采用闪电战和敢死队战……万历皇帝调动了明朝几乎全部精锐部队,投入了当时大明朝的”三角洲特种部队“——神机营,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进行了大规模的实战演练……还调动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快速反应部队——大明铁骑……

螳螂对车象之战就这样开始了……


1592年,丰臣秀吉不顾国内部分贵族的反对,在统一日本2年后,辞去宰相(日本叫”关白“)之位,调动了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伊达正宗等几乎日本战国后期所有排得上名的大诸侯,可以说是倾当时日本全国之力,集合了日本最精锐的部队,然后写信给朝鲜李氏皇族说:“吾尚欲号令唐国……故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可见,丰臣秀吉这个战争狂人(跟萨达姆一样)野心之大、决心之坚。

丰臣秀吉采纳了德川家康的策略,使用闪电战的策略(德川家康称为:“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以15万先头部队,2个月内就占领了朝鲜全境,兵锋直指鸭绿江,朝鲜部队全军覆没,不得以向明朝求援,还写信给万历皇帝说:“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 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 可见,李朝皇族寄人篱下的可悲……

朝鲜唯一值得称道、但确实是整场战争的第一大功臣是朝鲜水军统领李舜臣,这是个海战天才,他以几乎毫发无损的战绩,一举击败九鬼嘉隆的海军(在织田信长中, 此人就出现过,以300艘战舰败于毛利氏800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封锁了日本海,粉碎了丰臣秀吉”陆海并进“的策略,导致战争后期,日本的粮草 和后援都无法送达战场。可以说,李舜臣在战争初期的局部胜利,却决定了丰臣秀吉整个战略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

万历皇帝开始没怎么在意,只派出了辽东一支2万多人的部队,先期入朝的只有7000多人,其主将十分轻敌,结果第一仗就败于日本,于是朝野震动。万历调集了明朝的精锐部队4万多人,由名将李如松统帅,进军朝 鲜,并大量采用了火炮和火器,日本人相对朝鲜的战术优势在天下第一强国面前失去了。明军攻城略地,无往不克,在第二次战役中力揽狂澜,此后 整个战争成了一边倒的形式。但是日本人极其顽强,经过战国时期无数战争的考验,日本军队无论单兵作战还是集体进击能力都非常强悍,可以说完全是不顾生命, 可见武士道对文官制而言确实相当彪悍。

在后来的战役中,明军把特种部队——神机营——大规模投入战争,神机营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佛郎机火炮战车,还有重型单兵武装——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此外,大明王朝还调动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快速反应部队——大明铁骑。由于明朝对蒙古的长期作战,马种、骑兵数量和战术都比日本人要优良很多。无论日本战国小说把日本将军吹嘘得如何,毕竟当时的丰臣秀吉对万历来说只是个乡下人,没有见识过这些好玩意儿,结果连战连败,最后竟然出现日军坐拥5万人的部队却不该出城迎战3万人的明军。可见,日军对明军战斗力的惊恐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后,就出现中国历代逢胜比出的局面——谈和。丰臣秀吉希望假借谈和充实兵员、恢复实力,万历朝内自然也有不少主和派。但是出现一场闹剧,明朝谈判代表是个贪功之人,上报万历说:丰臣秀吉愿意臣属于大明,希望大明朝封其为日本王;而秀吉的代表是个小商人,也跟秀吉说:万历愿意求和谢罪。于是,万历派代表到名古屋宣读对丰臣秀吉的分封。秀吉大怒,赶走来史,再次发兵朝鲜……

此次,丰臣秀吉吸取教训,首先利用离间计诱使李朝皇族将李舜臣投入监牢,然后九鬼龙盛海军发动闪电战,朝鲜水军全军覆没。然后,又是闪电战,14万先期大军齐头并进,当时明军只有3万人留守朝鲜,因此第一仗明军又败了。毕竟是天下第一强国,万历很快就动员了近8万精锐,入朝参战。此次,明军还启用了新式三管连发火枪,小日本又没见过……明将杨登山采用一击漂亮“左勾拳”,将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的部队包夹起来,一举扭转颓势……此后,朝鲜李氏重新启用海战天才李舜臣,在鸣梁海战再次击败九鬼隆盛,夺回了制海权。

但是,好景不长,蔚山会战开始了。蔚山是日本在朝鲜的重要军事据点,明军决心尽快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主帅杨镐(据说就是后来决定大明朝与满清王朝命运的萨尔浒战役的统帅),以3万6千人对日军5个军团6万4千余人 ,由于指挥不力,虽然最后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但明军自己也损失惨重。但是杨镐这位仁兄,打仗不怎么样,骂人还行,1597年5月杨镐奉万历之命,写信给丰臣秀吉说;

"尔已六十余岁,寿命几何?子未足十龄,孤弱何恃?闻各岛之酋,俱觇尔隙,欲为复仇,报怨之举……一旦诸岛内变,若萧墙祸起,清正诸将,各个思欲为王,岂肯各居尔下耶,将来又肯居尔子之下者也!"

翻译过来就是:

“你Y都六十多岁了,还能活几年啊?你家猴崽子还不到十岁,谁喂饭给他吃?听说,你们那么多小岛上的酋长都等着钻你空子,看你好戏,顺便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玩死你。这些骄兵悍将,拥兵自重,都不是省油的灯,随便有个八卦消息,你的手下岂肯趴在你的脚下,将来又岂肯趴在你猴崽子脚下?“我劝你,还是乖乖回家,颐养天年……

注:丰臣秀吉出身贫苦,没有贵族血统。早年叫木下藤吉郎,绰号叫”猴子“,投奔在织田信长门下。信长死后,秀吉打败织田信雄(信长之子)和德川家康的联军,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并建立了今天的大阪城。

杨镐发出那封信后1年多,1598年9月18日,统一日本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在郁郁不得志中结束了其轰轰烈烈的一生,传说死前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织田信长对他说:“藤吉郎,你的时候差不多到了,我来迎接你。”秀吉回答说:“藤吉郎为了报答主君的恩惠。请主君再稍等一段时间。”信长猛拉著秀吉说:“不!我的孩子被你害得很惨,一想到这件事,我就等不下去了,快点过来!”做了这个梦后,秀吉自知来日无多,留下了一首辞世歌:

“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

对秀吉有知遇之恩的织田信长在身前最爱吟唱”幸若歌“,二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五十兮,若扁舟之浮澜;问浮欢几何兮,恰梦幻之如水;任人生一度兮,入灭即当前;为菩提于心愿兮,满怀而幽怨;放眼乎天下,一朝得生兮,海天乎宇内,岂有不灭兮!

丰臣秀吉死后,大”忍“者德川家康毫不犹疑地灭掉了秀吉之子秀赖,于1603年创建德川幕府,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历时265年。

你以为万历战争结束了么,其实不然,她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历史的进程中,悄然进行:

1616年,德川家康向明朝称番臣,万历皇帝亲封日本王,德川家康十分崇尚明朝文化,实行儒佛合一的政策,并引入了陶活字印刷术,成就了江户时代繁荣的出版业……

最终,江户时代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关政策而告结束,1867年,在新兴势力的压力下,最后一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将大权归还皇室

同年,在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维新三杰“的支持下,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令,取消番侯的特权,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政府。

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在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维新派的主持下,日本开始实施明治维新,并逐步收回德川幕府给予外国列强的特权,明治天皇下令日本定要“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织田信长在开始统一日本之路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天下布武“!

1870年开始,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迅速从一个封建国家向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进化。

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实力远在日本之上的中国,尽然默许……
1894年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大败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舰队……
1895年2月17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和民族在日本海上再无敌手……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从1592年,丰臣秀吉第一入侵朝鲜以来,历经303年,朝鲜终于划入日本版图,同年台湾、澎湖列岛均划入日本版图……”吾欲假道贵国,飞越山海,直入大明“的野心正在一步步实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领东三省……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到半年,中国军队全线溃退,民国政府迁至陪都重庆……历经345年,日本终于实现了丰臣秀吉”号令唐国“的梦想……这个梦只做了8年……

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样的乱世枭雄再也不会出现!

织田信长.幸若歌

人生五十兮,若扁舟之浮澜。
问浮欢几何兮,恰梦幻之如水。
任人生一度兮,入灭即当前。
起菩提于一念兮,满怀而幽怨。
放眼乎天下,一朝得生兮。
海天乎宇内,岂有不灭兮!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海角七号主题曲——各自远扬

そよ风が告げる春の访れ
(微风告知春天来访 )
咲き乱れる花の香りに
(纷纷绽放的花朵香气 )
远い君を思う
(令人想起远方的你)
春の阳に见守られて
花が咲くように
(如春日阳光守护下绽放的花朵)
いつかは希望の阳が
照らすでしょう
(未来 希望之光也会照耀我们吧 )

それぞれにそれぞれの
(我们踏上各自的)
决めた道を歩き
(各自抉择的道路)
いつの日か微笑んで
(在未来的某日绽放笑容)
また会えるその时まで
(直到重逢时)

黄昏が告げる秋の访れ
(黄昏告知秋日到来)
移り行く红の空に
(移转的霞红天空)
远い日々を思う
(令人想起遥远的过去)
秋の阳に见守られて
(如秋日阳光守护著成熟的果实)
実り成るように
(总有一天你的梦想也会成真 )
いつかは君の梦も
(你的梦不知不觉也会)
叶うでしょう
(实现了吧 )
あの日交わした约束
(当初许下的约定 )
仆らが描いてた
(是我们心中描绘的 )
未来はどんな色に
(想像中未来的颜色)
染まるのでしょう
(染上的吧)

---------------读音对照版歌词----------------


So yo ka sei ga zu gei nu
Ha lu no ou du zi lei
Sa ki mi da lei lu ha na no ka hou li ni du yi ki mi ou mo
Ha lu no hi ni mi na mu la lei tei
Ha na da sa ku yo wu ni
Yi ci ba wa ki bou ou no hi nei
Gei la si dei sqiao ou
Su nei tu dei ni su lei zu nei nu
Ki mei da mi qi ou ar lu ki
Yi ci nu hi ka hou hou ei lum dei
ma ka ei lu so no tou ki ma tei

ta so kou lei ga zu gei lu
a ki no ou dou zi lei
mu zui lv yo ku gu dei na yi no so la ni du yi xi mi ou mo
a ki no xi ni mi ma mu la lei tei
yi nou li na lu yo ni
Yi ci ga wa ki mi no yo mei mo
Ka la wu dei sqiao ou
Su nei tu dei ni su lei zu nei nu
Ki mei da mi qi ou ar lu ki
Yi ci nu hi ka hou hou ei lum dei
ma ka ei lu so no tou ki ma tei

a nu hi ka wa xi ta ya gu su ku
mu ku la ga yi ga yi tei ta
mi la yi wa duom ma yi la ni
suo ma lu no dei sqiao
Su nei tu dei ni su lei zu nei nu
Ki mei da mi qi ou ar lu ki
Yi ci nu hi ka hou hou ei lum dei
ma ka ei lu so no tou ki ma tei
ei …..
Ki mei da mi qi ou ar lu ki
Yi ci nu hi ka hou hou ei lum dei
ma ka ei lu so no tou ki ma tei

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